皮膚系統與觸覺受容器簡介


皮膚系統

覆蓋在身體表面的皮膚是人體最大的生理組織。成人皮膚的重量約3.6至4.5公斤,面積約在6.7平方公尺。皮膚比其他任何組織或器官成長得快,一生之中經常更換長出新皮膚。

皮膚在人體中扮演多項重要的角色,它不只將身體各部位連接在一起,又可避免水分及鹽分滲出體外,同時也阻止有害物質的侵入。另外皮膚還可以感受觸壓及溫度的變化。

皮膚的厚度因部位而異。覆蓋身體的皮膚當中最厚的是手心和腳底的部份。因為這裡經常撞觸到壓力,為了能承受壓力就變厚了。持續打網球等運動之後,這裡的皮膚會受到更強的壓力,製造出更多的角質,有的部份會變硬,稱之為繭皮。另外覆蓋在手掌和腳底以外的皮膚就很薄,最薄的是眼瞼上的皮膚。

當人還在胎兒時候就已經在手掌和腳底刻有細細的稜紋和皺紋了,這就是指紋。因為每個的指紋形式都不一樣,所以識別人的有效方法,也被利用在犯罪搜查上。

皮膚由數層不同的細胞層所構成。皮膚的最外層稱之為「表皮」,這是由一層扁平的死細胞所組成的細胞層。這些細胞含有角質,可使皮膚較堅韌,而且防水。它們隨時會脫落,但很快地就被下面逐漸向表層移動的新細胞所取代,並逐漸堅韌化。此外表皮含有製造黑色素的色素細胞。黑色素有吸收太陽光線,特別是紫外線,保護皮膚不受刺激的功能。太陽光照射皮膚時,色素細胞被刺激而製造很多黑色素。膚色黑的程度由黑色素量來決定。越是常曬強烈的陽光,皮膚會變得越黑。色素細胞若聚集於局部,就可能造成雀斑或黑斑。

表皮下方為較厚且較具彈性的細胞層,我們稱之為「真皮」。真皮中含有皮脂線可分泌油脂,使皮膚及毛髮柔軟且具有防水作用。另外還有如線一般細的神經,具有感覺疼痛、觸壓、溫度及壓力的功用。血管、毛囊、汗腺皆可調節體溫。

汗腺的主要機能是分泌汗液保持一定的體溫。但是手掌心、腳掌、額頭、腋下等處的汗腺卻和這種功能沒什麼關係,而是隨著情感來做反應的。神經質的人手心總是濕濕的,就是這個緣故。

毛是從皮膚下的毛囊裡長出來的。毛囊的周圍有很多觸覺神經,所毛比皮膚對觸覺更敏銳。感到寒冷或恐怖時附著在毛囊上的肌肉,就收縮起來,毛立刻豎立產生雞皮疙瘩。雞皮疙瘩藉著縮小皮膚面積來防止體溫散失,進行體溫調節的工作。

另外毛囊具有分泌皮脂的皮脂腺。青春期的皮脂線活動變得活潑旺盛,皮脂過度分泌會造成毛孔阻塞。例如青春痘或疹子就是皮脂和髒東西的結塊。

毛每天都在成長變長,一旦成長停頓死掉,就會脫落,並從脫落的原處長出新毛。即使剪掉或剃掉成長中的毛,對它的成長速度毫無影響,因為毛的成長是在真皮裡產生的,毛的成長期和成長速度隨著身體部位而有所不同。睫毛在3?4個月內就會脫落,而頭髮一個月約長1.3公分,可持續活了3?4年。

並非人體所有的皮膚組織能發出毛髮,如人的手掌﹑腳掌與指甲(皮膚的角質化變易體),就不會長出毛髮。這些部位的皮膚稱之為「無毛部」。一般而言,人體「無毛部」的觸覺通常比「有毛部」敏感。

真皮下方的「皮下組織」含有豐厚的脂肪層,可保持身體溫暖,並貯存能量。

11-2.jpg (60481 bytes)

皮膚感覺cutaneous sensation

一般所謂「觸覺」,其實是泛稱,並無嚴謹的學術定義。在通稱的觸覺當中,「知覺心理學」將之區分為「皮膚感覺」(cutaneous sensation)﹑「運動感覺」(kinesthesia)與「體性感覺」(bastian)。其中,最主要的部份,就是皮膚感覺。

皮膚感覺,乃由存在於皮膚「真皮層」與「皮下組織」的多種皮膚感覺受容器,接受到外界傳來的刺激,將刺激轉成訊號,透過神經系統,傳達到中腦下方的「視床」等部位,從而感受到各類的「觸知覺」(tactile perception)。

真皮層中的皮膚感覺受容器,主要有三大類:

機械受容器mechanoreceptor

溫度受容器thermoreceptor

痛覺受容器pain receptor

抹香鯨的設計觀
製品﹐商品與用品的產品設計觀
R&D工作的幾個層次
消費者行為之AIDA法則
BCG的SBU分析模式
產品生態學
皮膚系統與觸覺受容器簡介
感覺/知覺間的相互作用
GOMS分析模式
人與物理世界的接點
道具(機械)的演化過程
符號的時代記號論
問題設定
認知科學congnitive science
所謂『使用者』user
使用者介面user interface
使用者的認知過程
使用者的心智模式
使用者介面的進化
Human Error
使用者的不安與反應
學習的移轉∕慣習∕標準化
TOT現象
行為三階層論
圖像ICON
介面設計的原則
使用者介面的課題
易於理解的介面
易於操作的介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