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rts and Crafts Movement 與台灣


抹香鯨﹐設計論壇﹐5/7/2000

在十九世紀歐洲,尤其是強大的英國,美術界崇尚文學詩歌,有點類似古中國的文人,當時由遊上流社會的藝術家們多半也有相當的文學造詣……

出生於大富豪之家的Morris,弱冠便出入上流社會之間,以詩聞名。
在讀了
John Ruskin的『維納斯之石』(the Stone of Venice)一書後,決定投入他所謂『美的宗教』----藝術,以藝術工作作為他人生的目標。

後入古典建築師
George Edmund Street的事務所,由學習建築裝飾開始。
(當時歐洲含義法德諸國的建築,採師徒制,入門皆由彩繪玻璃,木雕石雕開始學習建築,有點像中國以前的建築,由裝飾的小木作入門,再進到結構等大木作)

隨著事務所的搬遷,他也由牛津移居到倫敦,同時也參加了「拉菲爾畫派」(前派)的活動。他的圖案設計遠比他的畫作傑出,也開始製作一些傢具與室內裝潢工作。在他與畫友接受委託,替牛津大學繪製壁畫時,認識了
Jane Burden,隨即陷入熱戀。

結婚後的他,為愛妻蓋了一個新家,由於採用紅色屋頂,所以命名為「紅屋(
the Red House)」,這也就是歷史上視為『美術工藝運動』象徵的由來。
(現今紅屋依然健在,已經改為
Morris紀念館,是研究美術工藝運動者必去的地方)

興建「紅屋」的同時,對工藝與機械的矛盾,他展開了史稱『美術工藝運動』的偉大美術運動。

他認為文藝復興以來,尤其是工業革命之後,社會的基礎與經濟的機制徹底改變,『美術』的真義已經蕩然無存。

當時美術﹑建築和工藝界,依然以追求希臘羅馬等古典樣式夢想為主,為少數統治階級服務,完全無視普羅大眾的現實生活。
他認為「只針對少數者之用的藝術,就將是少數者的教育,就將是少數者的自由」,大加批判;主張藝術家的創造力,應該轉而關注一般大眾的日常生活。

另一方面,他對機械生產的器物異常痛恨,責其「醜惡至極」;他認為這種機械生產的方式,讓器物的製造過程「分化」成一個個破碎的段落,喪失了過去勞動者(工人,工匠)由工作中所能獲致的喜悅。
極力抨擊商業主義之害。

基於興蓋紅屋時所形成的這些感觸,以政論家與名詩人聞名的
Morris,在結婚後,紅屋完成同時,籌組了『莫理斯商號』(Morris, Marshall, Faulkner Co.),開始身體力行他的主張,為庶民百姓用手工製造壁紙桌椅等日用品,展開了新藝術的里程。

誰都沒有想到這個運動對後世的影響有那麼深遠。

隨著「莫理斯商號」經營成功,在倫敦近郊興建新工廠,將紅屋轉手拍賣;同時又開始經營出版社(
Kelmscott Press),Morris本人依然參與封面圖案設計等工作。

『美術工藝運動』也透過「莫理斯商號」的實證,掀起風潮。

中年以後的
Morris,活躍於英國詩壇與政壇,變成徹底的社會主義信徒,著作等身。他的詩集「地上的樂園」,迄今仍然是英國文學的詩歌名著………

依我看,台灣的設計界必未直接受到『美術工藝運動』的影響。

一來因為
Morris為英國著名的社會主義者;

二來台灣建築設計自日據起,平面設計與工藝設計,工業設計自五十年代起,都是先受到日本的影響,然後再受到美國的影響。直接來自歐陸思潮的影響有限。
(當然,五十年代後期,工業設計有不少先驅者直接到德國,帶回相當的影響。)

在那個封閉的社會,連五月畫會李仲生師徒都無法立足的時代,初生的台灣設計界,更無法談「國際樣式主義」等思潮;關於『美術工藝運動』也只是輕描淡寫帶過。

源於日本的影響,台灣設計(尤其是工藝設計界)倒是間接受到一些『美術工藝運動』的啟發。

日本在
1926年由柳宗悅﹑濱田庄司﹑棟方志功﹑河井寬次郎……等人發起的『民藝運動』,(日本民藝協會)可說是直接受到Morris的影響,一個日本版的『美術工藝運動』。

由於日本在維新之後,雖然也發展出現代機械文明與帝國思想;可是日本傳統的工匠傳統,並未拋棄,藝術家也沒有形成只為貴族服務的傾向。這群人由理論面和實際作品(繪畫,陶藝,竹木工藝
……等),主張工匠的工藝品中,依然有深奧的『平凡之美』,肯定手工藝的藝術價值。
但是他們和
Morris最大的不同,是避開不談社會主義,也不反對商業主義。

後來,柳宗悅進入政府,在通產省下成立「製品研究所」,這個研究所對台灣工業設計及工藝設計的影響很深。

其實,「台灣省手工藝研究所」(今「國立工藝研究所」)也是比照早期的「製品研究所」成立的。

台灣工藝設計受到『日本民藝運動』影響,等於局部受到『英國美術工藝運動』影響,
強調手工的價值,反對全盤機械化。
所以迄今,不少大學的設計科系依然保有工房教育,即以工業設計而言,陶藝課依然是大部分學校的基本課程。

可是另一方面,『美術工藝運動』的反資本主義精神,似乎對台灣毫無影響。
?

商品概念為核心的產品設計
重組人機關係的資訊時代
數位時代的設計課題
網路文化霸權主義
美術工藝運動與台灣
數位工具與工業設計
新時代的交通工具
Reactive Interface Design